在教育評價機制單一的時代,特長生制度能一定程度上實現“不拘一格降人才”的教育初衷。由于小升初競爭激烈,有特長無疑成了一塊跳板,所以造成了很多家長拼盡全力、不惜重金,讓孩子去培訓機構學習藝術。而很多孩子對藝術方面并沒有天賦,只是遵從父母的意愿,心不甘情不愿的去學習。
教育部印發的《關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》要求要逐步壓縮特長生招生規模,直至2020年前取消各類特長生招生。繼續清理和規范中考加分項目,尚未全面取消體育、藝術等加分項目的地方,要從2018年初中起始年級開始執行。
近年來,北京小升初特長生招生數量一直在縮減。早在2014年,北京市就大幅縮減體育特長生招生計劃,取消了50余所區級體育傳統項目招生。2017年,北京市各區招收特長生比例降到本區初中招生總人數的4%以內,比去年相比再降低一個點。3月28日,新京報快訊報道北京市2019年將取消小升初特長生招生。
在現實中,決定你有沒有特長的更多的是家庭的經濟實力。2015年《中國青年報》曾報道說,中國“課外特長培訓走向‘高精尖’”,文章中提到,在這個既看重綜合素質又強調一技之長的時代,孩子們要學習的特長不僅越來越多,而且越來越“高精尖”。例如,在一家琴行里,普通老師一節課的課時費是200元左右;有“央院”背景的老師,每節課的課時費是300~500元;而那些在中央音樂學院任教的老師,課時費能上千元。
2017年5月,《北京青年報》曾報道說,在小升初特長生測試的前幾天,一些培訓機構9天短訓班收費竟然達到1.5萬元,由“一對一”輔導老師針對學生要報考的學校,有針對性地側重練習。
可以說,所謂的“特長生”招生,已經完全淪為家庭資源的比拼,不用說農村家庭,就算城市經濟略微緊張的家庭,也玩不起這樣的游戲。
特長生招生讓不同家庭的孩子受教育機會的低洼不平,不可避免會損傷教育公平。“出身越底層,上的學校越差,找的工作越差”的“下沉螺旋”現象一旦形成加劇,就會擴大階層之間的鴻溝。
在一個改革和創新的時代,“寒門難出貴子”不應該成為常態。“取消特長生招生”斬斷了畸形的灰色利益鏈條,用強有力的手段來守衛教育公平,從教育資源到招生分數,都應該盡力避免這種不平衡。
取消特長生體現了教育公平,招生在一定程度上,可以解放某些孩子以及家長。有些孩子并不具備特長生稟賦,但是由于存在特長生招生這個渠道,家長逼著這些孩子專門去學什么特長,而實際上孩子的興趣不大甚至毫無興趣。
還有些孩子在某些方面確實具備異于常人的天資,如果在教育過程中,不能讓這些孩子得到應有的教育開發,不僅是教育工作者的缺位,更是整個社會的遺憾。因此取消特長生招生,不等于取消特長生教育。
來源:國際學校網本頁網址:http://www.lytymm.com/xsc/198315.html